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這是身為一個小小平信徒,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觀察。小編很容易對不同的領域產生(三分鐘)熱度,又患有突發性資訊吸收強迫症…所以就建了個雜談專欄,跟基督徒扯上關係的各種心得寫進來就對了,不設限東聊西聊~
遇到考驗情商的難關時,這些書帶給我的知識和方法,就幫助我可以避免慌忙應對,或是加速自己想開、找到新解決方法的速度(當然,事情發生一定都還是會有負面情緒的) ……
《葬送的芙莉蓮》中的女主角──精靈族魔法師芙莉蓮,以及《藥師少女的獨語》中的女主角──原本是藥師後來被迫去當宮女的貓貓。不同於以往我們對「動漫女主角」那種活潑開朗、甜美但有點恰北北(?)的印象 (此特徵通常是典型女主角擔當ENFP人格,下次再來寫一篇聊聊她們),這兩個女主角的特色,是面對困難時所具有的冷冷酷酷平靜理性的狀態…
為何台灣的受眾這麼容易被輿論挑起情緒?為何對各種時事議題的討論(尤其是涉及到某種”暴力”的議題)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淪為兩派陣營,互相叫囂喊「挺誰」、「殺誰」?具有建設性且邏輯嚴謹的書籍和論述,卻總是乏人問津?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在前一段的時代特性的覺察之下,我想反思教會圈對於「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我並不是想評判基督教次文化存在是「好」或「壞」,二元化的觀點在我看來太過狹隘,我僅想分享我所觀察到基督教的次文化,我認為其發展要歸功於消費主義和萬物娛樂化的影響,因為在更早的年代中,並沒有這麼多的基督教商品…
ENFP就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永遠渴望新鮮、熱愛自由,並且具備無與倫比的感染力,讓身邊的人不自覺地被他們的熱情吸引(算是MBTI中的人氣王之一!天生就容易有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