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關係|掌握3個情感認知,找回愛情裡的主體性
不再戀愛內耗!用3個思維轉換,重拾愛裡的自我主導權...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將小編身為女性多年總結出的3點認知分享給其他女孩,這三個認知如今已經逐漸成為我信念的一部分,是我面對親密關係建立時依循的原則,希望能幫助到陷入感情苦惱和迷惘的你們,提供一些靈感和成長方向。
認知為什麼重要?
因為行為改變的前提,是認知的改變。
True關係,我們一起學習聰明處關係💙
順帶一提,小編始終相信人性不分男女,所以對感情正在迷惘、想尋求成長的男孩也可以安心服用,請記得,雙方人格越完整、健康,所建立的關係也越健康自在。
此外,我想邀請讀這篇文章的每個人,把這三個認知點放在心裡持續思考、甚至質疑、實驗、自我檢視,不要立刻就點頭全盤接受,試著讓這些認知內化成為你的一部分,找到屬於你自己版本的解讀和詮釋吧~
Enrich partner by enriching yourself, not by consuming yourself. (透過豐富自己來豐富伴侶,而不是消耗自己。)
認知一、自然地付出不是源於犧牲,而是源於自己豐盛有餘。
我們都很熟悉「要記得先愛自己」這個概念,根本已經老生常談了,我一直覺得這個概念太氾濫了,真正重要的核心絕對不是字面上的三個字:愛自己,而是延伸的問題:愛自己的人實際上會有哪些表現?會採取什麼行動?面對一個情境的時候會有哪些反應?我哪些行為是愛自己?哪些行為不是?要去探討這些,愛自己的概念才真正能帶來幫助。
認知一就是建立在「真正懂得愛自己」的基礎上,理解到所有健康的關係,都不會因為單方面的犧牲而改善,如果把愛比喻成錢,透過委屈自己的本心、免強自己來付出,本質上是在透支關係的額度,相當於一個自己都餘額不足的人,還要把自己的錢掏出來「樂捐」給別人,往往不用多久你就會因為自己的匱乏而轉而向對方討回原本樂捐的愛了,包裝成樂捐、但實際上是想連本帶利討回的強制貸款,你覺得受捐者會有什麼感覺?( 小聲提示:被狠狠情勒的感覺~)

就算你不斷催眠自己:這是我自願的,也難逃人性的規律,人類是社交動物,情感連結是很基本的人類需求,沒有人能忍受在一段關係裡愛的戶頭一直處於赤字狀態。戶頭不足又要付出,下場就是你窮、對方也窮(如果他一直接受你的勒索的話)。
只有當你自己的戶頭經費充足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樂捐」給別人,你才能不帶目的性、大方自然又不求回報的愛別人,對方也才會感覺到自在、自由,因為對方無論是否有回報你,你都仍然資金充足。
永遠記得,你付出的前提是自己要先豐盛有餘,這是唯一能讓親密關係健康優質的付出方式。
Be the game designer, not another player. (成為遊戲設計者,而不是另一位玩家。)
認知二、玩家贏得遊戲,而遊戲設計者贏得玩家。
如果你把自己當玩家,你往往只能透過讓另一個玩家輸來贏得比賽 ; 但如果你把自己當遊戲設計者,不論輸贏你都可以贏得玩家的心。下面我簡單的對比一下玩家心態和遊戲設計者心態的不同之處。
玩家心態 | 遊戲設計者心態 | |
型態 | 零和遊戲 | 無限遊戲 |
目標 | 打敗另一位玩家 | 讓玩家想一直玩下去 |
關係 | 競爭 | 互惠共生 |
努力方向 | 訓練格鬥技巧、找出另一位玩家弱點 | 建構遊戲世界和機制、持續優化遊戲體驗 |
無限遊戲:沒有輸贏、競爭規則,玩家可自訂目標,只要遊戲能一直玩下去就好(舉例:麥塊 Minecraft)

每個人都喜歡贏、厭惡輸,關鍵是:你要贏得的是什麼?
很多人在感情中習慣把另一半當成Player 1,自己則當成Player 2,只要兩個人發生爭執、衝突,所有的思考都侷限在「我要怎麼打敗Player 1、我要證明Player1 是錯的、我怕做了某件事代表Player 2 會輸」,這個看待問題的方式,存在一個缺點:總有一個人得輸,那誰要輸?輸個一兩次可能不至於討厭玩遊戲,但如果一個人玩遊戲把把輸、天天輸,他還會有動力去玩嗎?通常都是越來越無趣、越來越提不起勁吧,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順帶一提,一個遊戲總是輕輕鬆鬆就贏了,也同樣會讓人覺得很無趣、沒有挑戰性)。
所以,聰明的女人,不會把自己當作Player 2,試圖在每個回合裡和Player 1 抗爭、輸贏,而是會把自己直接當作Game Designer,針對Player 1 在遊戲中的各種表現,給予對應的獎懲。
請記住,讓人上癮的,不是另一個玩家,甚至不是那個遊戲本身,而是「遊戲帶給玩家的體驗」,而遊戲體驗,也是一個遊戲設計者首要關注的。現在的你,是把自己當作玩家二號?還是把自己當作遊戲設計者?
大不了就是玩家棄玩,但如果你確信自己是一個稱職的遊戲設計師,那又怎樣呢?沒什麼大不了,Good games always wothy to play,好遊戲從來不怕沒人玩(不是遊戲不好玩,是有人不會玩),不是嗎?
Don’t make rules, be the rules. (不要制定規則,而是成為規則本身。)
認知三、與其把規則掛嘴上,不如把自己活成規則。
這個認知不只限定於兩性關係,也可以廣泛運用在你和周遭所有人的關係。
我想先提到健康界線這個概念,對健康界線有一定了解的讀者,應該很熟悉「不能改變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這句話,認知三就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上的進階概念:「當我們聚焦在改變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會形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幫助你應對所有你無法控制的人事物,並且在你和他人之間創造穩定的秩序」。
很神奇吧!只有真正聚焦在改變自己、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活成規則,而活成規則的人才是真正掌握改變力量的人。
活成規則的關鍵是什麼?在小編大學畢業還不到兩年,在兒童美語班任教的時候,師訓課程裡我學到一個掌握帶班技巧的關鍵字:Consistency,中文翻譯為一致性。
我認為這個字可以作為活成規則的關鍵:保持一致性,一制性的概念用在管理小朋友上,特別重要且管用,用更直觀的說法就是:言出必行、說到做到(但不止如此)。試想,如果老師沒有規則,那麼學生就會發現自己怎樣搗亂都可以,班級秩序永遠沒辦法維持住 ; 如果老師列出了很多規則,但是心情好就放寬規則、心情不好就特別機車特別嚴格,那麼學生不是容易因為老師的情緒化感到焦慮,就是對於老師的管教很不服氣怨氣滿滿。
但是!如果老師既能夠制定合理的規則,不但自己能遵守以身作則,針對守規則和不守規則的學生,也真的會給予實際的獎勵和懲罰,那麼學生就會很清楚應該如何配合老師,一旦違規遭受到處罰,也會很清楚「是我沒有遵守規則」,而不是莫名其妙糊裡糊塗地就被老師罵、就被老師罰站,還能看到其他有遵守規矩的同學真的得到了好處(可能是口頭肯定或是獎品),更有意願遵守規則,如此一來班級的秩序就會很容易維持住。
依照規則力量從無到有,分為三個等級:(1) 沒有規則:秩序大亂 (2) 有規則,但行為和規則不一致:秩序不穩定 (3) 規則和行為一致:秩序穩定。
注意,讓班級的規則產生力量的,並不是那些規則,而是老師的行為。不論老師是每次上課都要朗誦、還是把規則貼在牆壁上,如果老師本人並未確實按照規則行事,也不會有人想遵守。
規則即原則,意味著違反者需要承受相應的後果。我們可以持續思考,在你和另一半的關係當中,你也有自己的原則嗎?還是你雖然有原則,但總是依照自己的情緒去改動?請記住,如果你不能成為原則本身,並忠實地依照你的原則採取行動,你的原則就形同虛設,再怎麼發飆耍狠、再怎麼哭哭鬧鬧,你的另一半都很難好好地遵守,就算是好伴侶,願意遵守仍然會摸不清頭緒而挫折崩潰、而不尊重你的伴侶就更不用說,他們會徹底無視你的界線、隨意對待你讓你受傷。
舉例:男友劈腿被你發現,三個等級的人,可能會有以下反應 (他們都同樣感到難過傷心)
A. 沒有原則的人:試圖用發脾氣、哭來激發對方的悔恨情緒,昨天喊著結束吧我們分手,但過幾天又覺得難以割捨,所以即使很痛苦還是和對方維持關係 = 你一下不能接受劈腿、但一下又沒那麼無法接受。
結果就是:你永遠無法篤定男友會不會再劈腿、也永遠無法確定這段關係要不要繼續,不斷地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而心態搖擺不定,男友向你對天發誓再三保證專一的時候你心花怒放,但是男友疑似偷偷和女生約會你又暴怒質問,變得時常疑神疑鬼、連上班時心情都很難振作。
B. 有規則,但行為和規則不一致的人:你告訴男友,你不能接受伴侶有劈腿的行為,你要求男友必須和劈腿對象終止交往,否則就分手。但是一個月之後,你發現男友還是會偷偷和劈腿對象聊天,你很生氣質問男友,男友堅稱只是聊天,沒有做出其他過分的事,你再次強調你不能接受感情出現第三者並提了分手,但分手了一個月後,你突然有點懷念過往的美好時光,覺得男友當時可能真的只是聊天而已,好像也沒有到分手那麼嚴重,所以你又主動打電話聯繫前男友,沒有在一起但關係重新轉而曖昧,過程中你又悄悄期待複合的可能。
結果:雖然和前男友關係曖昧,但他完全沒有重修舊好的意思,畢竟現在他可以同時享受你和其他人給他的曖昧心動,和你的關係一直若即若離,你逐漸懷疑可能是因為自己魅力不夠?所以無法被另一個人堅定選擇,患得患失但又舉旗不定,終於消磨完最後一點期待之後你封鎖了前男友。C. 有規則,且行為和規則一致的人:你無法接受對方劈腿的行為,於是提出了分手,重新回歸並努力適應單身的狀態。結果:在你堅持劈腿就分手的原則之下,一段時間後,你找到忠誠的伴侶維繫著穩定的關係。
規則可能因人而異,也有可能是你相信每個人都值得第二次機會,所以你告訴男朋友如果不再犯你願意嘗試修復關係,但如果再有後例你會終止這段關係,結果:男友真的誠心認錯、不再劈腿(好啦可能性極低但還是有可能),另一個結果是:男友又被你抓到和其他女生偷偷約會,於是你提出了分手。一段時間後,你找到忠誠的伴侶維繫著穩定的關係。
你同樣不能保證你當前「忠誠的伴侶」會永不劈腿,但是你知道沒什麼好怕的,因為你知道你會依照自己的原則採取行動,你既可以維持現有的關係,原則被侵犯的時候,你也有勇氣重回單身、走進下一段關係。
小編一時想不到什麼完美的舉例(有想到我會回頭繼續優化這篇文章),所以就從最通俗常見的劈腿議題來模擬演示,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開始思考發展個人原則、健康界線的重要。
請記得,從確立自己的原則(我可以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 到達成行為和規則一致,並非一步登天,而是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決定和行動,需要花時間不斷成長和修正。每個現在都是改變的開始,持續思考這三個認知點,相信你會逐漸掌握談戀愛也不失去自己的心法。
重點總結
- Enrich partner by enriching yourself, not by consuming yourself. (透過豐富自己來豐富伴侶,而不是消耗自己。)
認知一、自然地付出不是源於犧牲,而是源於自己豐盛有餘。 - Be the game designer, not another player. (成為遊戲設計者,而不是另一位玩家。)
認知二、玩家贏得遊戲,而遊戲設計者贏得玩家。 - Don’t make rules, be the rules. (不要制定規則,而是成為規則本身。)
認知三、與其把規則掛嘴上,不如把自己活成規則。
* 聰明的人應該有發現,這三個認知其實可以彼此呼應,搞懂它們之間的關聯,相信你離把戀愛談好的核心也不遠了。
你喜歡這類的文章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有任何心得或回饋,都可以私訊或寫信和我分享和討論,若有興趣邀約小編現場講課或其他合作,歡迎來信至 truetruefunny2018@gmail.com 與我接洽。
真實基督徒日常
IG粉專:https://lihi1.com/9gcl8
FB粉絲團: https://lihi1.com/96q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