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為何台灣的受眾這麼容易被輿論挑起情緒?為何對各種時事議題的討論(尤其是涉及到某種"暴力"的議題)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淪為兩派陣營,互相叫囂喊「挺誰」、「殺誰」?具有建設性且邏輯嚴謹的書籍和論述,卻總是乏人問津?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在前一段的時代特性的覺察之下,我想反思教會圈對於「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我並不是想評判基督教次文化存在是「好」或「壞」,二元化的觀點在我看來太過狹隘,我僅想分享我所觀察到基督教的次文化,我認為其發展要歸功於消費主義和萬物娛樂化的影響,因為在更早的年代中,並沒有這麼多的基督教商品...
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回到(上)篇中最先提到的問題,我不認為浸泡在教會文化圈裡的人,可以那麼容易就「跨出同溫層」,教會的福音工作其實是在吸納別人進入教會的文化圈裡,出發點比較像是將基督教發展為強勢文化,去吸收還未找到自己人生信仰的人,並不是走出自己的同溫層和不同世界的人交流...
想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使用了新的平台、媒體、話題,我們就能走出同溫層了?」這一兩天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也和幾個朋友深度聊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於上述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並不覺得光是藉由新的軟硬體,教會或話題,基督徒就能達到所謂「走出同溫層」的效果...
生長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使用同樣的科技、被同樣的流行文化沖刷、歷經同樣的歷史事件,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
要想打破時代隔閡,就必須「刻意」讓自己浸泡在有利於了解年輕世代的資訊中,以下我們會討論到幾個值得關注、思考的面向。
小編是第二代基督徒,小時候就讀教會裡的幼稚園,所以每天睡午覺起來都會看很多這類型的動畫,有次回憶起來就很想了解這些卡通背後的故事,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哪幾部卡通也是你的童年回憶?
以下依照年代來介紹5部經典基督教兒童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