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在前一段的時代特性的覺察之下,我想反思教會圈對於「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我並不是想評判基督教次文化存在是「好」或「壞」,二元化的觀點在我看來太過狹隘,我僅想分享我所觀察到基督教的次文化,我認為其發展要歸功於消費主義和萬物娛樂化的影響,因為在更早的年代中,並沒有這麼多的基督教商品...
生長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使用同樣的科技、被同樣的流行文化沖刷、歷經同樣的歷史事件,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
要想打破時代隔閡,就必須「刻意」讓自己浸泡在有利於了解年輕世代的資訊中,以下我們會討論到幾個值得關注、思考的面向。
讓社群品牌化,絕對是一條正確的路徑,你的社群將有更高的辨識度、TA也將更清晰接收到你的社群所提供的價值,品牌必備的「一致性」也將為你成功累積與受眾之間的信任。開始經營社群的成本並不高,但如果想做出成效,我會建議你需要朝著「品牌化」的方向去規劃社群,以下是你應該先設想好的三個方向:
上禮拜收到一位追蹤者提問:
「團契的IG」到底和其他的社群有何不同?
總不能是「其他團契有IG帳號,我們也要有」吧?
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小編對於團契經營IG這件事的一些想法。我想分為以下3個部分進一步說明:動機、目的、機會。
雖然小編沒參加過旌旗教會的營會,純粹因為有陣子發現,營歌相較於平常主日敬拜的詩歌內容更淺白、更生活化,有很多讓作曲作詞人發揮創意的空間,所以就蒐集了好多我喜歡的營歌~這是其中一首!希望你們也喜歡☺️☺️☺️
小編有陣子很熱衷去挖掘台灣各教會的營歌,雖然我根本都沒參加那些營(欸)但就覺得營歌明明就很多都寫得很棒,不能只有那一屆唱!希望更多人繼續聽好聽的營歌~
今天就分享這首2014希望營的營歌(對沒錯...十年前的營歌),創作這首歌的音樂人林恩,其實還有創作其他屆希望營營歌,我也都蠻喜歡的,對這位音樂創作人有興趣可以去聽他的故事:佳音會客室傳送門 (EP. 6林恩頌揚靈恩 訪音樂人林恩) 如果你還知道哪一個營的營歌好聽,也歡迎寫信推薦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