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在前一段的時代特性的覺察之下,我想反思教會圈對於「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我並不是想評判基督教次文化存在是「好」或「壞」,二元化的觀點在我看來太過狹隘,我僅想分享我所觀察到基督教的次文化,我認為其發展要歸功於消費主義和萬物娛樂化的影響,因為在更早的年代中,並沒有這麼多的基督教商品...
現在的我,想到基督徒,我的腦袋已經不會再蹦出那一個「好基督徒」的幻影了,而是「各式各樣的基督徒」,各式各樣讓我驚嘆上帝奇妙的基督徒...
這篇文章是為所有女性朋友而寫的,無論你單身與否、結婚與否、顏值身材如何、收入如何,我都認為不影響女性能透過「致力成為精神上的強者」而為這個世界產生卓越的貢獻。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將小編身為女性多年總結出的3點認知分享給其他女孩,這三個認知如今已經逐漸成為我信念的一部分,是我面對親密關係建立時依循的原則,希望能幫助到陷入感情苦惱和迷惘的你們,提供一些靈感和成長方向。
順帶一提,小編始終相信人性不分男女,所以對感情正在迷惘、想尋求成長的男孩也可以安心服用,請記得,雙方人格越完整、健康,所建立的關係也越健康自在。
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回到(上)篇中最先提到的問題,我不認為浸泡在教會文化圈裡的人,可以那麼容易就「跨出同溫層」,教會的福音工作其實是在吸納別人進入教會的文化圈裡,出發點比較像是將基督教發展為強勢文化,去吸收還未找到自己人生信仰的人,並不是走出自己的同溫層和不同世界的人交流...
想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使用了新的平台、媒體、話題,我們就能走出同溫層了?」這一兩天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也和幾個朋友深度聊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於上述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並不覺得光是藉由新的軟硬體,教會或話題,基督徒就能達到所謂「走出同溫層」的效果...
先說重點:這五本書都是跟情商、人際相關的。
我會盡量把書中值得分享的乾貨+知識點寫出來。其中前三本對我比較有知識和觀念上的衝擊 (因為都跟自我有關連),後兩本功用則是概念強化 (認知如何實踐到朋友關係中)。
完全沒後悔看過的五本書!裡面的概念支撐著我作為一個成人,在大人世界裡面對自己和別人,能採取足夠成熟的舉動,不用老是停在問題裡鑽牛角尖。
生長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使用同樣的科技、被同樣的流行文化沖刷、歷經同樣的歷史事件,每一代的年輕人都各有不同的文化樣貌。敏銳並覺察這些細微的差異和共性,同時確保自己「活在時下」,才能消彌代溝的阻礙,造就影響年輕世代的影響力。
要想打破時代隔閡,就必須「刻意」讓自己浸泡在有利於了解年輕世代的資訊中,以下我們會討論到幾個值得關注、思考的面向。
上禮拜收到一位追蹤者提問:
「團契的IG」到底和其他的社群有何不同?
總不能是「其他團契有IG帳號,我們也要有」吧?
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小編對於團契經營IG這件事的一些想法。我想分為以下3個部分進一步說明:動機、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