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語言讓溝通成為可能,卻同時也在無形中切割並塑形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這些熟悉不過的話語,在教會裡穿梭流轉,成為信徒彼此互動、彼此鼓勵的日常語彙。然而,這些話語真的是信仰經驗的自然流露嗎?還是早已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語言符號化」現象?當符號化過久,語言與其原初意義之間的聯繫被稀釋,人們也可能不自覺被困在「符號」的框架中,失去對信仰更深層次的認識與體驗。
今天,我們從「語言符號化」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這個常被忽略的現象。
在符號學(Semiotics)與社會學中,**語言符號化(Linguistic Symbolization)**指的是:
人類透過語言這套系統,把內在的經驗、情感、思想轉譯成特定的「符號」(詞語、句子),以利表達、理解與社會互動。
這意味著,語言本身並不是現實,而是經由文化、歷史與集體認知建構出來的意義承載體。
以「愛」為例,「愛」這個詞並不等同於愛本身,而是人們共同約定,以這個音聲和文字指涉一種深刻卻難以完全言喻的情感經驗。當我們說出「愛」時,除了喚起文化中普遍共享的理解(如「愛是善意的」、「愛是溫暖的」),每個人也根據自身的教育、成長與人生歷程,賦予這個詞彙屬於自己的獨特意涵。
語言讓溝通成為可能,卻同時也在無形中切割並塑形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每一個符號,既打開了理解的可能性,也劃定了理解的邊界。
就像「愛」這個符號,它讓我們得以將內心複雜的情感具象化,使愛成為可以被討論、被表達的對象;但在實際溝通中,彼此雖然都在談論「愛」,卻是在各自帶著自身理解的前提下進行交流。如果缺乏進一步的探問與理解,語言的使用往往只是在表面搭建了一座「看似親近」的橋樑,卻無法真正觸及彼此內在的真實情感。
語言的符號化原本是中性且必要的,但當符號被機械性地重複使用、與個人經驗脫節時,便容易出現「語言僵化」與「認知局限」的問題。
這個現象,在一般社會中隨處可見:
而在教會中,同樣的現象也無處不在。
在基督教群體中,為了傳達信仰內容、建立共同體認同,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語言體系。這本是自然的現象。然而,當這套語言體系使用得越頻繁,信徒們也越容易在無意中陷入「符號本位」的困境,忽略了背後的真實生命經驗。
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這句話原本承載著深刻的神學真理與人際連結的意義,指的是以基督的愛來彼此服事。然而,當這句話被過度口語化、例行化地使用時,很容易變成一種形式化的問候詞,與具體行動脫節。
→ 問題是:我真的知道「耶穌的愛」是什麼?我真的有用行動愛對方嗎?還是這句話永遠只能是活絡聚會氣氛的口令?
原本這句話是一種謙卑承認自身有限、尋求神憐憫的祈禱。但在教會裡,它有時被當成一種逃避困難對話或具體行動的句型。例如,聽到某人遭遇問題,我們很快說「求主憐憫」,但之後既不追問,也不伸出援手。
→ 問題是:我們是單純「語言上表達悲憫」,還是真正捲入他人的痛苦、成為同行者?是否教會充斥著「求主憐憫」,但反而無法讓在經歷困難的人真正被同理?
在遇到挑戰或失敗時,這句話是教會中最常見的勸勉。然而,它有時被無意識地用來壓抑情緒或逃避面對真實問題。例如,弟兄姊妹分享工作壓力或家庭破裂的困境時,旁人只以「禱告交託」輕輕帶過,反而讓當事人感到孤立無援。
→ 問題是:禱告交託不是停止掙扎的咒語,而是帶著痛苦來到神面前,會花時間、會有上下反覆起伏跌宕。我們是否誤用了這個詞,使人無形中壓抑自己在低谷時的需要?
當教會語言被符號化到失去脈絡時,會產生幾個深層問題:
🧠 信仰經驗被稀釋
過度符號化的語言,使信仰生活流於表層,失去個人與神之間鮮活、變動且真實的關係。
🧠 形式重於內涵
人們更重視「說出正確的話」,而不是「活出真實的信仰」。信仰語言變成一種社交標準,而非內在生命的流露。
🧠 認知被框限
語言不只是表達工具,也塑造了思考方式。當我們只用一套熟悉的符號去理解問題時,就容易忽略其他可能性,難以真正「更新變化、察驗何為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要打破語言符號化帶來的麻木感,單靠「提醒自己要更真誠」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引入更有結構的思考工具,主動訓練自己保持語言與信仰生命之間的連結。
這裡提供三個基於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實用方法,幫助你走出語言的慣性枷鎖:
元認知(Metacognition),指的是「思考自己的思考」。
具體來說,就是在說話前、說話中、說話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小練習: 每天挑一個你在教會中常說的信仰用語(如「交託」、「憐憫」、「愛」),靜下來,手寫一段文字,解釋「對我而言,這個詞在今天具體指的是什麼?」
持續一週,你會發現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度顯著提升。
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提出,人類有兩套思考系統:
大多數的語言符號化,發生在系統一自動啟動時。因此,我們需要刻意延遲反應,讓系統二有機會介入。
小技巧: 當你要講出任何「熟悉的信仰用語」時,在心中默數3秒,並在心裡快速補一句:「我真正想表達的是……」。這個短暫延遲,能有效打破自動化慣性,讓語言更接近心靈的深處。
語言符號化的另一個解方是「語意重塑(Semantic Reframing)」——
不直接複製現成的教會用語,而是用自己的經驗、感受、語言重新敘述。
小練習: 每次聚會結束後,挑一個你聽到的經典語句,試著用自己的話,換一種方式說出來。
例如:
這樣做,可以讓語言重新連結到真實情感與脈絡,不至於僅停留在表面符號。
走出語言的枷鎖,不是全盤否定熟悉的信仰用語,而是透過「元認知」、「系統二思考」和「語意重塑」這三個方法,把語言從自動駕駛模式中喚醒,重新成為信仰生命的有機延伸。
語言符號化讓我們得以溝通,但也可能讓我們失去對生命細節的敏銳。
語言本是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橋樑,也是信仰生命在現實中具體落地的重要媒介。然而,當語言經過長期重複而符號化,原本豐富的內涵便逐漸被簡化、程式化,成為只剩空殼的「口號」。
如同在教會中說出「禱告交託」、「求主憐憫」等話語的許多人,其實未必真正經歷那份信靠與盼望;我們以為掌握了正確的用詞,就能代表一個活生生、正在更新變化的信仰生命,但事實上,語言的熟練有時反而遮蔽了內心真正的乾渴與需要。
這正如聖經所提醒的那樣:「他使我們能夠作新約的僕役,不是作字句的僕役,而是作聖靈的僕役;因為字句是叫人死,聖靈是叫人活。」(哥林多後書 3:6,新譯本)
當信仰僅僅停留在字句與口號,生命便失去了成長與流動的空間;唯有聖靈——那活潑、真實的力量——才能使我們的信仰重新變得鮮活、具有穿透力,超越語言的禁錮、擺脫符號固化的認知,真正的活潑有功效。
因此,讓我們從辨識自己習以為常的語言開始,重新傾聽自己和他人的內心與經驗;讓每一句話語,不再是為了符合群體期待而自動輸出的標準答案,而是來自一個正在掙扎、學習、愛與被愛的真實生命。唯有這樣,語言才能再次成為我們通往上帝、也通往彼此的橋樑——一座充滿力量、自由與盼望的橋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你對於語言符號化的現象,有什麼觀察呢?歡迎留言分享!
若有興趣邀約小編現場講課或其他合作,歡迎來信至 truetruefunny2018@gmail.com 與我接洽。
真實基督徒日常
IG粉專:https://lihi1.com/9gcl8
FB粉絲團:https://lihi1.com/96q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