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一個好的舒適圈,可以讓人獲得安慰和力量,好再度走近這個不舒服的世界,成為下一個人的安慰和力量。
期許這裡成為這樣的一個平台,大吐為快後,還能發生許多好的改變。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對基督教次文化的依賴,便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個核心問題——如果這些象徵性的外在形式都被移除,我們的信仰還剩下什麼?當沒有詩歌可唱,沒有主日可參加,沒有基督徒社群的圍繞,我們是否仍能確信自己與上帝的關係?
換句話問:基督徒的身分認同,是否在時代潮流的沖刷下,已經轉向那些流動的、瞬息萬變的社群和次文化了呢?
齊格蒙·鮑曼在《流動的現代性》中提到,這個時代的所有結構都是不穩固的,人們習慣倚靠短暫的、變動的連結來確保自身的安全感。但問題是,當我們將信仰建立在「外在可見的形式」上,它便成了一種依賴,而非內在的生命狀態。我們可能每天早上起來讀一張「天父小卡」、看一段「恩典365」,但若沒有真正內化信仰的核心,這些行為是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儀式性消費?
然而,基督信仰從來不該只是建立在商品、活動或社群氛圍上。這並不是說這些東西毫無價值,而是它們應該是一種輔助,而非本質。我們可以參加教會活動,但若活動結束後的那些百無聊賴又一再重複的平凡日子裡,我們的生命絲毫沒有改變,那麼這些經歷究竟帶來了什麼?我們可以買許多基督教書籍、聽優美的基督教歌曲創作,但若我們的思想沒有真正被挑戰,沒有進一步去思考上帝對世界、對人類、對我們個體的心意,那麼這些知識又有什麼意義?
在這個流動的時代,外在的一切都可能消逝,我們需要的是堅固的、可信的身分認同,我們需要確實內化的信仰和價值信念;而我認為「要內化信仰」,一個基督徒必須經歷(1)自發於個人、(2)成長於群體、(3)擴展至世界這三個階段,在面對我們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時,我們既需要健康的團契關係來陪伴信仰的成長,也需要獨自面對上帝的時光來親自「經驗上帝」,在群體與自己建立了穩固關係之後,你也才能進一步去愛更大的群體、去愛世界上的更多人。
(1)自發於個人
這也是基督徒真正穩固身分認同確立的順序,如同耶穌稱天父為父,基督徒的身分認同不應該是依賴文化和行為,而是認知到你已因信稱義、你已經是神的兒女。這一點或許經常在教會信息時間聽到,但我希望存在身分認同危機或焦慮的基督徒可以抽出時間,在禱告中思考,當你真實經驗到天父是那位信實的、看顧他兒女的父,你也確實被看顧過(透過任何你主觀經驗中能夠經驗的方式),或許你才能夠堅定的相信這一點。
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
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 8:15 (合和本)
(2)成長於群體
我很喜歡一句話,叫做「上帝活在人群中」,我覺得更準確地說法應該是「上帝活在關係中」,這也是為什麼信仰的成長雖然需要一個人獨自面對上帝,但人也需要透過與人平行的關係來學習彼此相愛,這個群體不需要是特定的規模,但是必須要真實並充滿信任,可以由你和兩三個基督徒密友之間的坦承與扶持開始發展,過渡到一個大一點的團契關係;也可以是你先找到了一個比較信任的團體,然後和幾位信任的夥伴建立起格外深厚的情感。
這個階段會需要時間,也有一定的困難度;特別是對那些第一代基督徒、成年之後才進入信仰的基督徒,他們沒有從小一起長大的基督徒玩伴、可能加入的基督教群體或教會又過於內聚導致他一直無法融入;我希望基於這個群體成長的重要性,呼籲有健康穩固團契關係的弟兄姊妹,可以去觀照到還未找到信仰群體的人的需要、也希望還未找到信仰夥伴的基督徒,不要輕易放棄尋找同伴,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未能夠建立穩固人際關係的基督徒真的很難不充滿失望和悲傷地離開他原先所在的群體。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 人若聲稱愛上帝,
卻恨自己的弟兄姊妹,就是說謊的,
因為人若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姊妹,又怎能愛看不見的上帝呢?
愛上帝的人也要愛弟兄姊妹,這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約翰一書 4:19 (當代譯本)
(3)擴展至世界
二十世紀知名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著作中《愛的藝術》中說過:「如果我真的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就會愛世界,就會愛生命。」,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見耶穌並不只是愛他的門徒和親戚,他也愛陌生人(醫治耳朵被彼得削掉的士兵、懇求天父饒恕釘他十字架群眾、差點被石頭打死的婦人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基督徒的身分認同並不是將他們侷限在一個舒服的「安全區」裡面而已,而是因為體悟到了真正的愛人與被愛,能夠踏出舒適圈去愛更多不一樣的人群(甚至極度不可愛且令我們本性贈恨的人群)。
這當然也是非常挑戰且有難度的,但關注世界上其他人的福祉確實是實踐信仰之人都共有的特徵:基督徒不是被文化包裹起來自嗨的人,基督徒是突破文化舒適圈,讓愛能夠跨越歷史仇恨、種族隔離、階級鬥爭的人。(大家可以多涉獵一些歷代宣教士的故事,小編每次看了都很感動~)
我勸你 , 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 求、祝謝;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摩太前書 2:1-2 (合和本)
信仰的旅程,不一定充滿奇蹟與激情,更多時候是由無數個無聲的決定、一場場內心的掙扎與一次次的選擇所堆疊而成。它是一場漫長的操練,在歲月中淬鍊出對上帝更深的信靠與愛。我們學會以祂的眼光看待自己,學會在群體中實踐「愛人如己」,最終,視野得以拓展,超越種族、歷史、性別、宗教與政治的藩籬,關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值得愛的人。
真正的信仰,不是來自對外在形式的依附,而是源於內心的確信——當一切都在變動時,我仍能站立得穩。我們要問的,不只是「我的教會告訴我要相信什麼」,而是「我為什麼相信?」我們是否願意,即便沒有主流價值的支持,依然選擇與上帝同行?
在這個流動的時代,外在的一切或許終將消逝,唯有真實的信仰,能深入我們的生命,成為不變的根基。不間斷地去面對主流價值觀和教會文化的衝突點、矛盾點,持續在懷疑和迷惘中採取行動、向前成長,會是信仰路上的常態,但這就是上帝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祂總是大過我們的認知圈和舒適圈,正如奧古斯丁所言:「你若相信上帝只在你理解的範圍內,那麼祂就不是上帝。」
期盼你能夠透過這篇文章,持續反思基督徒的身分認同及信仰內化議題。
若有興趣邀約小編現場講課或其他合作,歡迎來信至 truetruefunny2018@gmail.com 與我接洽。
真實基督徒日常
IG粉專:https://lihi1.com/9gcl8
FB粉絲團:https://lihi1.com/96qZ4